榮譽顧問

榮譽顧問 - 丁新豹教授

丁新豹教授、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。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,、名譽高級研究員、香港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及《香港回憶》計劃委員。英國皇家亞洲學會(香港分會)名譽院士、「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」清史撰稿員(香港部分)、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、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研究學系榮譽教授、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、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榮譽顧問、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、廣東省博物館及深圳博物館名譽顧問、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專家顧問及《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》委員。

著作有《香港歷史散步》(2008年)、《善與人同: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(1870-1997)》(2010年)、以及《香江有幸埋忠骨:長眠香港與辛亥革命有關的人物》(2011年)。參與編《教育與承傳(二)──南來諸校的口述故事》(2011年)、《丁日昌與近代中國》(2011年)及《高風世承——廣州許氏家族》(2011年),並且有與汐爾、劉義章合著的《情繫調景嶺:二十個嶺上人的故事》(2019年)。

榮譽顧問 - 周啟榮教授


周啟榮(Kai-wing Chow)教授,香港出生,1976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史地系,授業老師包括史學家章群、羅炳綿。同年考上香港新亞研究所,選修徐復觀、牟宗三、唐君毅諸教授的歷史、哲學課。在嚴耕望老師的指導下於1978年完成碩士論文《南北朝僧徒與學術教育之關係》,由香港大學杜維運教授評審通過。 1979年赴美留學,進入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Davis)歷史系跟隨劉廣京(Kwang-ching Liu)教授研習中國史。 198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開始在伊利諾州立大學香檳校區(University of Illinois,Urbana-Champaign),東亞語言文化系、歷史系任教。 1994年晉升副教授,2003年任正教授。2024年5月退休,現為歷史系與東亞系榮休教授。

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思想史、儒學史、新文化史、禮學史、宗族史、印刷文化史、公共文化史(包括法律、慈善與公共組織史)。主要著作包括:《中國帝國晚期儒家禮教主義的興起:倫理、經學與宗族論述》(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: Ethics, Classics, and Lineage Discourse)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,2004年版。 2013年梁輝雄翻譯為韓文(韓國首爾論著出版社Monograph Press),並被評選為2014 年度韓國國家科學院傑出學術著作之一。 2017年中文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印行,列入《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》。 2004年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社出版Publishing, Culture,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。中文版《中國前近代的出版、文化與權力》由張志強、傅良諭翻譯, 商務印書館2023年出版。

榮譽顧問 - 梁元生教授

梁元生教授,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,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及哲學碩士。1980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 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- Santa Barbara) 分校獲得博士學位,師從中國近代史學者徐中約教授。1992年回港,出任母校中文大學教職,歷任歷史系系主任、崇基學院院長,文學院院長及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。

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代史、儒學與基督教、海外華人社會以及上海、香港與深圳的城市文化。著作豐富,包括《林樂知在華事業與《萬國公報》》(1978年)、《施榆集》(1998年)、《歷史探索與文化反思》(1995年)、《上海道台研究:轉變社會中之聯繫人物,1843-1890》(2003年)、《晚清上海: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》(2009年)、The Shanghai Taotai : Linkage Man in a Changing Society, 1843-90等。此外編著了《東亞基督教再詮釋》(2004年)及《雙龍吐艷:滬港之文化交流與互動》(2005年)等學術專著,為香港及國際學界貢獻了大量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成果。

榮譽顧問 - 楊祖漢教授

楊祖漢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文學士及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,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、曾任文學院院長及人文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。

著作有《宋元學案:民族文化大醒覺》(1981年)、《論語義理疏解》(1982年)、《孟子義理疏解》(1983年)、《中庸義理疏解》(1984年)等。撰寫了《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》(1987年)、《儒家的心學傳統》(1992年)、《當代儒學思辨錄》(1998年)等書籍,《從當代儒學的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》(2005年)及其續編(2017年)、與許惠敏合著《近思錄》(2015年)。

榮譽顧問 - 麥勁生教授

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博士,現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試總監,曾任浸會大學歷史系主任。主要研究為近代中國軍事及武術史、史學史。

榮譽顧問 - 程美寶教授

程美寶,牛津大學博士,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暨系主任。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文化史,尤關注以省港澳為中心的華南地域社會史。

著有《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:晚清以來“廣東文化”觀的形成》、《遇見黃東:18-19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與大世界》、《消逝的聲音:省港澳滬的過去式》等專著及中英日論文數十篇;主編《太平戲院紀事:院主源詹勳日記選輯(1926-1949)》、《威權的象徵: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藏中國旗幟研究》等,擔任《中國戲曲志》及《中國曲藝志》澳門卷副主編。

榮譽顧問 - 黎明釗教授

黎明釗教授先後於1982年及1985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及哲學碩士學位,1995年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,獲哲學博士學位。黎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秦漢時代的簡牘文書,秦漢及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和社會史。

黎教授出版了頗多關於漢帝國控制社會的論文,最近完成了《輻輳與秩序: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》的書稿,此書探索漢帝國與百姓的互動關係,討論中央政府如何控制幅員廣大的帝國,將由中大出版社出版。

主任 - 李金強教授

李金強教授,國立澳洲大學哲學博士。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、近代史研究中心榮譽顧問、新亞研究所特聘教授。

著有《近代中國牧師群體的出現》、《中山先生與港澳》、《從帝制到共和:中華民國的創立》(合著)、《主恩永偕: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百年史》(編著)、《聲教廣披:基督教與華南方言族群》、《基督教明燈:港九培靈研經會九十年史》(合著)、《世變中的史學》(編著)、《福源潮汕澤香江:基督教潮人生命堂百年史述1909–2009》(合著)、《一生難忘:孫中山在香港的求學與革命》、《聖道東來:近代中國基督教史之研究》、《書生報國:中國近代變革思想之源起》、《自立與關懷:香港浸信教會百年史1901–2001》、《區域研究:清代福建史論》等專書。

副主任 - 游子安博士


游子安博士,廣東新會人,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,現任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副教授。歷年任教於香港樹仁大學、香港城市大學、香港中文大學。

研究範圍包括明清勸善書,香港、華南與東南亞地區道教及民間宗教,二十世紀宗教慈善事業。專著有《善與人同——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》(2005)、《勸化金箴——清代善書研究》(1999)。合著有《大埔傳統與文物》(2008)、《香港道堂科儀歷史與傳承》(2007)、《黃大仙區風物志》(2003)。編著有《弘道展慈——香江道慈八十載》(2011) 、《爐峰弘善——嗇色園與香港社會》(2008)、《香江顯跡——嗇色園歷史與黃大仙信仰》(2006)、《道風百年——香港道教與道觀》(2002)。另與卜永堅共同編輯《問俗觀風:香港及華南歷史與文化》(2009)、與游學華共同編輯《書齋與道場:道教文物圖錄》(2008) 等書。

研究人員

危丁明博士(副研究員)

危丁明,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博士(宗教學方向),現任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,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,並曾任職香港中華書局編輯主任及出版經理,香港利文出版社主責編輯。

主編及合著《仁濟金禧誌》(2017年)、《香港孔教》(2016年)、《庶民的永恆──先天道及其在港澳、東南亞地區的發展》(2015年)、《弘道展慈──香江道慈八十載》、《利物濟世──香港道教慈善事業總覽》等書,並為《香江顯跡──嗇色園歷史與黃大仙信仰》和《鑪峰弘善──嗇色園與香港社會》撰文。

鄧家宙博士(副研究員)


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,現任香港史學會董事兼執行總監、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歷史專責委員會委員,兼任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兼任講師、香港教育大學課程顧問兼客席講師、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研究員、《大公報》專欄作家、新城電臺嘉賓主持等。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史、香港史、金石文獻等,並致力向公眾推廣歷史教育,已出版學術專著《港華籍名人墓銘集(二):九龍及新界篇》(合著)、《香港佛教史》、《香港歷史探究》(主編)等。

曹璇博士(副研究員)


2010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,獲文學學士學位;2013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,獲文學碩士學位;2018年完成新亞研究所的哲學博士學位。專長涵蓋文學與哲學領域,於2023年至2024年擔任香港儒藝文化產業戰略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心主任,負責戰略研究、專案評估與發展方向規劃,並協調管理技術團隊及建立研究中心資料庫,聯繫高校研究人員及專家,探索文化藝術與未來市場及專案規劃的結合性。2022年至2023年,作為鴻文萬有文化有限公司的高級研究助理,參與香港地方誌《出版印刷卷》的研究工作。2019年至2022年,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,專注於香港國學教育歷史的研究。此外,曾於2015年在香港浸會大學擔任研究助理,並於2013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從事相關工作。

著作有《從物化到藝術作品的本源——莊子與海德格爾的論析》(上海社科出版社,2024)、與梁元生等人合著的《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: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與革新》(中華書局,2023),以及《毛線君的理想國》(上海社科出版社,2018)。

陳慧寧博士(副研究員)


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,曾任職馬來西亞中文出版社,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兼任講師,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,專長現代中國文學及創作。著作包括《生命理論──沈從文文論探微》,台北,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,2011年12月。《藝術‧文物‧倫理──沈從文的博物文化之旅》(2022年)等書文。

詹益光
(助理研究員)


詹益光,本所圖書館主任,新亞研究所史學碩士。現任志蓮書院、道教學院兼任講師。香港電台「講東講西」節目嘉賓主持。興趣範圍:明清史、中國文化史。

導師


李學銘教授

從事教學及研究近五十年。曾任葛量洪教育學院首席講師及中史系主任、香港語文教育學院副院長、香港理工大學教授;現任新亞研究所教授、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教授。

盧雪崑教授

新亞研究所師從牟宗三先生研習哲學,198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留所任教。現任香港新亞研究所研究員、哲學組專任教授、導師。2001年及2002年暑期於德國美因茲大學康德研究中心作訪問研究。2012年七月,訪問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系、海德堡大學哲學系,八月訪問美因茲大學康德研究中心。

周佳榮教授

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、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,新亞研究所榮譽教授、新亞研究所教務長兼亞太研究中心主任。 曾任歷史系系主任、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、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,及擔任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長、博物館專家顧問等職務。

何廣棪教授

原臺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及教授。現任新亞研究所教授,孔聖堂國學班課程主任。師從國學大師饒宗頤、王韶生教授。曾任教於香港樹仁大學等不同專上學院。早歲研究李清照、楊樹達、陳寅恪、敦煌瓜沙史料,頗有著述。近年鑽研陳振孫及《直齋書錄解題》。著作有《何廣棪論學雜著》及續篇、《碩堂輯佚札叢》等。

林啟彥教授

日本廣島大學東洋史系博士班修結業,香港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。 原生香港浸信會大學歷史系教授、博士生導師及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。 主要從事近現代中國政治思想、中日及學術文化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。